中国克隆之父原来是他!
中国克隆之父——童第周
提到克隆技术,大家首先会想到克隆羊“多利”!
1997年,由伊恩·维尔穆特及其领导的小组克隆的羊“多利”首次公开亮相,震动了整个世界,美国《科学》杂志把多利的诞生评为当年世界十大科技进步的第一项。
也就是在那一年,我们首次认识到了克隆技术:动物居然可以克隆!
但你知道吗,其实早在1963年,中国生物克隆技术之父童第周,便成功研究出世界上第一条克隆鱼。
从“童鱼”到“中国克隆之父”
我国生物学发展史上,童第周的名字璀璨夺目
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他的峥嵘岁月,不朽精神
年少苦学,励志笃行
很多人的小学课本中都有介绍童第周的课文《一定要争气》,这可能是大多数人对童第周的第一印象,他的苦学精神也影响了很多人的求学时光。
童第周17岁才进中学。他文化基础差,学习很吃力,第一学期期末考试,平均成绩才45分。校长要他退学,经他再三请求,才同意让他跟班试读一个学期。
第二学期,童第周更加发愤学习。每天天没亮,他就悄悄起床,在校园的路灯下面读外语。夜里同学们都睡了,他又到路灯下面去看书。值班老师发现了,关上路灯,叫他进屋睡觉。他趁老师不注意,又溜到厕所外边的路灯下面去学习。经过半年的努力,他终于赶上来了,各科成绩都不错,数学还考了100分。童第周看着成绩单,心想:“一定要争气。我并不比别人笨。别人能办到的事,我经过努力,一定也能办到。”
——《一定要争气》,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

1902年,童第周出生于浙江鄞县(今宁波市鄞州区)。出生于贫农家庭的他,幼年丧父,靠兄长抚养度过艰苦的童年。在断断续续地上了几年私塾后,17岁的童第周在兄长帮助下,进入了宁波师范预科班学习。由于没有接受过新式教育,面对数学、英语等学科,童第周学得十分吃力。为了考进宁波当时最好的中学——效实中学,童第周选择了到三年级当插班生,结果几乎毫无疑问,尽管经过了半年的刻苦学习,童第周的成绩还是倒数第一。
靠着“水滴石穿”的精神,“路灯”为伴,皇天不负苦心人,期末考试,童第周靠自己刻苦的努力,各科成绩都达到了70分,其中几何得了满分。到高三期末考试,童第周更是持续发力,他的总成绩名列全班第一。校长陈夏常无限感慨地说:“我当了多年校长,从来没有看到过进步这么快的学生。”童第周回忆起这段往事,说:“我知道自己并不比别人笨,别人能做到的,我经过努力也一定能做到。世上没有天才,天才是用劳动换来的。”最终,童第周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复旦大学哲学系,并在这里萌生了对生物学的兴趣,在毕业后选择了生物学作为自己一生的专业。
生物泰斗,成就斐然
1930年,童第周获得了前往比利时布鲁塞尔大学留学的机会。他带着借来的1000元钱踏上了自费留学的道路。在比利时,他的生活非常清苦,住在狭小的门楼里,每日以干面包为食。但是童第周不以为意,因为在比利时可以接触到世界最先进的生物学知识。
童第周所在的实验室用蛙卵做实验,需要用镊子夹住大约1毫米的蛙卵,把蛙卵外层的卵膜撕开,又圆又滑的蛙卵不是被夹破,就是从镊子里滑出,几年来,实验无数次的失败,使人们几乎失去了继续做实验的信心。一天实验室的负责人达克教授突发奇想,就让从不和他们一起做实验、闷头工作的童第周来试试,童第周欣然答应,站在显微镜旁,只见他巧妙地先在鼓胀的圆球状蛙卵上扎个微孔泄压,再用尖利的镊子夹住扁圆形的蛙卵膜中间,向两边一撕,卵膜就干净利索地脱落下来。达克教授和同事们都被惊呆了,因为童第周是第一个完成这项手术的人。凭借对青蛙卵和胚胎的研究,童第周顺利获得博士学位。
长期以来人们认为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核里的基因决定的,而童第周认为生物表现性状应该是细胞核与细胞质共同作用的结果,细胞质也起着一定的作用。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,童第周与牛满江教授一起做了一个实验。
他们将鲫鱼细胞质中提取出的核酸,注射到金鱼的受精卵中,结果320条发育成长的幼鱼中有106条从正常金鱼的双尾变成了和鲫鱼相似的单尾,表现出了鲫鱼的性状。之后,他们又以鲤鱼和金鱼的卵作为材料进行实验,结果注入鲤鱼细胞质中核酸的金鱼受精卵,有22.3%从双尾变成了单尾,与鲤鱼尾相似。接下来,童第周和牛满江以两栖动物蝾螈和金鱼进行实验,将蝾螈细胞质中提取出的核酸注射到金鱼受精卵当中,结果有的鱼像小蝾螈一样,长出了平衡器。这些实验的结果充分证明了童第周的观点,为了表示对他的赞誉,将这种特殊的鱼称之为“童鱼”。
赵朴初为“童鱼”题诗两首表示赞叹:
异种何来首尾殊,画师笑道是童鱼。
他年破壁飞腾去,驱逐风雷不怪渠。
变化鱼龙理可知,手提造化出神奇。
十年辛苦凭谁道,泄露天机是画师。
除此之外,童第周还在实验中首次应用了异种动物细胞核移植的技术(即将一种动物的细胞核移植到另一种动物的细胞中),为克隆动物奠定了理论与技术的基础。因此,童第周被誉为“中国克隆之父”。1981年我国的第一条克隆鱼,正是在童第周研究的基础上实现的。
来源:新浪、知乎、微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