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>文章中心

新冠突变株!从Alpha到Omicron,你了解多少?

发布时间:2021-12-27 点击数:5763

为了更好地监测全球的新冠疫情,推动对新冠突变株的研究,世界卫生组织与相关的研究机构共同建立了区分新出现的SARS-CoV-2变体的分类系统:Variants of Concern (VOCs)和Variants of interest(VOIs)。如Alpha (B.1.1.7)、Beta (B.1.351)、Gamma (P.1)、Delta (B.1.617.2)和Omicron(B.1.1.529),均与传播性和毒力增强有关,被列为VOCs;如Lambda(C.37)、Mu (B.1.621)被列为VOIs。

 

SARS-CoV-2 Variants of Concern (VOCs)

 

Alpha (B.1.1.7 lineage)

Alpha(B.1.1.7)突变株于2020年12月底,在英国报告的新突变体。此毒株在2020年底迅速扩散,2021年1月初仅占美国过去两周内新冠感染病例的0.2%;2月底,占比上升至11.4%;而到了4月,占比上升至66%;到5月8日已升至72.4%,成为主流变异毒株。

 

Alpha株包含17个突变,其中有8个突变(Δ69-70 deletion, Δ144 deletion, N501Y, A570D,P681H, T716I, S982A, D1118H) 位于Spike 蛋白(S蛋白,病毒入侵关键蛋白)中。N501Y突变表现出Spike蛋白与ACE2受体亲和力提高,增强了病毒附着并随后进入宿主细胞。

 

Beta(B.1.351 lineage)

Beta(B.1.351)突变株,Tegally等报道的一种新变体。该病毒于2020年10月在南非纳尔逊·曼德拉湾引发了第二波新冠病毒感染。

 

Beta株的Spike蛋白包含9个突变 (L18F、D80A、D215G、R246I、K417N、E484K、N501Y、D614G、A701V),其中3个突变 (K417N、E484K、N501Y) 位于RBD区域(S蛋白上与ACE2受体结合关键区域),提高了与ACE2受体的结合亲和力。据报道,该变体具有较高的传播风险,并降低了单克隆抗体治疗、恢复期血清和疫苗接种后血清的中和作用。

 

Gamma (P.1 lineage)

Gamma(P.1)突变株于2020年12月在巴西被确认,并于2021年1月在美国首次发现。根据世卫组织2021年3月30日发布的最新流行病学信息,该变体已蔓延至45个国家。

 

Gamma株的Spike蛋白有10个突变 (L18F、T20N、P26S、D138Y、R190S、H655Y、T1027IV1176、K417T、E484K和N501Y),有三个突变(L18F、K417T、E484K)位于RBD区域,与Beta株相似。重要的是,这种变体可能降低单克隆抗体治疗、恢复期血清和接种后血清的中和作用。

 

Delta(B.1.617.2 lineage)

Delta(B.1.617.2)突变株,最初于2020年12月在印度发现,是导致2021年4月印度出现第二波致命COVID-19感染的原因。在美国,这种变体于2021年3月首次发现,并成为美国未来几周最主要的SARS-CoV-2毒株。2021年7月,南京爆发的新冠疫情,通过对疫情中的病例基因组测序结果显示,毒株为delta突变株。

 

Delta株的Spike蛋白含有10个突变(T19R, (G142D*), 156del, 157del, R158G,L452R, T478K, D614G, P681R, D950N),具有对人体适应性更强、传播速度更快、病毒载量更高、治疗所需时间更长、更容易发展成重症等特点。此外,Delta突变株能够逃避免疫系统产生的中和抗体的中和能力,Moderna公司发布的研究显示,与含有D614G变异的野生型新冠病毒株相比,mRNA-1273新冠疫苗接种者血清对Delta突变株的中和能力降低了2.1倍。

 

Omicron(B.1.1.529 lineage)

2021年11月26日,世界卫生组织(WHO)正式将新冠病毒突变株B.1.1.529升级为令人担忧的突变株(Variant of Concern, VOC),其系统命名定为奥密克戎(Omicron),最早于2021年11月9日在南非首次检测到。

 

Omicron Spike蛋白至少有30个氨基酸突变,其突变数量已经超过了之前在国际上占据主导地位的Delta突变株,成为迄今为止发现突变最多的新冠病毒变异毒株。此外,Omicron Spike蛋白30个氨基酸突变中有15个突变在RBD区域中,而Delta RBD区域中仅有2个突变。

 

SARS-CoV-2 Variants of interest (VOIs)

 

Mu (B.1.621)

Mu变种,也被称为谱系B.1.621或VUI-21JUL-1,于2021年1月在哥伦比亚首次发现。Mu基因组共有21个突变,包括9个氨基酸突变。位于刺突蛋白的突变有T95I、Y144S、Y145N、R346K、E484K以及与免疫逃逸有关的N501Y、D614G、P681H和D950N。

 

Lambda(C.37)

Lambda(C.37)突变株最初在秘鲁发现。医学界首次注意到Lambda时,200个受检样本仅能检出1例。到2021年3月,秘鲁首都利马约50%新冠病例源于该变异株感染。WHO数据表明,今年五六月间,秘鲁82%的新增病例源于Lambda变异株感染,人均新冠死亡率飙升至世界第一。目前,该突变株已经在包括秘鲁、智利、阿根廷和厄瓜多尔在内的数十个南美国家传播,英国等国家也已经发现Lambda突变株感染者。

 

Lambda株在Spike蛋白上发生多处变异,主要包括G75V、T76I、del247/253、L452Q、F490S、D614G和T859N。其中RSYLTPGD246-253N、L452Q和F490S突变,导致其对免疫抵抗力增强;并且T76I和L452Q突变,导致其传染性增强。这让Lambda毒株同时具备了传染性增加和免疫逃逸能力增加的能力,从而获得了大规模传播的潜力。

 

SARS-CoV-2 其他突变株

 

Epsilon (B.1.427 and B.1.429)

Epsilon (B.1.427和B.1.429)突变株,于2020年6月左右在美国出现,从2020年9月1日至2021年1月29日,在测序病例中从0%增至50%,与野生型流行毒株相比传播性增加了18.6-24%。

 

Epsilon株带有以下突变 (B.1.427: L452R, D614G; B.1.429:S13I, W152C, L452R, D614G)。由于其传播能力增强,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将该毒株列为VOI(Variants of Interest,关注变种)

 

Zeta (P.2)

Zeta (P.2)突变株于2020年4月在巴西首次发现。其Spike蛋白具有关键突变 (L18F; T20N; P26S; F157L; E484K; D614G; S929I; V1176F) ,由于此变体对于抗体治疗和疫苗血清的中和作用可能降低,此前被世界卫生组织和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列为VOI。

 

Eta (B.1.525)与Lota(B.1.526)

Eta (B.1.525)和Lota (B.1.526)突变株于2020年11月在纽约首次发现,由于此突变株对于抗体治疗和疫苗血清中和作用可能降低,CDC和世卫组织曾将其列为VOI。8月10日,据《医疗新闻》杂志报道,美国纽约卫生部门研究团队判断,在美国纽约发现的新冠病毒变异株Iota (B.1.526)致死率显著提高。在研究期间,与其他新冠变异毒株相比,45~65岁、65~74岁以及75岁以上的感染人群死亡率分别提高46%、82%和62%。

 

其Spike蛋白具有关键突变 (B.1.525: A67V, Δ69/70, Δ144,E484K, D614G, Q677H, F888L; B.1.526: (L5F*), T95I, D253G, (S477N*), (E484K*),D614G, (A701V*))

 

Theta (P.3)

Theta (P.3)突变株,其Spike蛋白携带关键突变(141-143 deletion E484K; N501Y; P681H),并于2021年2月在菲律宾和日本首次发现。曾经是VOI,后来因为这些突变株的病例数不断减少,对疫情影响越来越低,现在已被降级为 “需要进一步监控的突变株”(alerts for further monitoring)

 

SARS-CoV-2突变株蛋白合集

Alpha(B.1.1.7) 

 

Beta (B.1.351)

 

 

Gammam(P.1)

 

 

Delta (B.1.617.2)

 

Lambda (C.37)

Kappa (B.1.617.1)

Epsilon (B.1.429)

 

Eta B.1.5

Mu (B.1.621)

C.1.2

 

Omicron (B.1.1.529)

       

 

新冠抗原检测推荐产品:

Cat.No.

Product Name

DA027

SARS-CoV-2 NP Antibody (Human IgG1,6G9)

DA044

SARS-CoV-2 NP Antibody (Mouse IgG2a,9C2)

DA049

SARS-CoV-2 NP Antibody (4A6)

DA028

Anti-SARS-CoV-2 NP ScFv (4A6)

DA029

Anti-SARS-CoV-2 NP ScFv-Fc (Human IgG1,4A6)

NC025

Anti-SARS-CoV-2 S1 mAb (5D9)

DA041

Anti-SARS-CoV-2 S Antibody (5E8)

DA042

Anti-SARS-CoV-2 S Antibody (2B7)

DA033

Anti-SARS-CoV-2 NP mAb (IgG&IgM Positive Control)

DA032

Anti-SARS-CoV-2 Spike mAb (IgG&IgM Positive Control)

DA043

Anti-SARS-CoV-2 S-RBD Antibody (9B2)

 

新冠抗体检测推荐产品:

Cat.No.

Product Name

DRA42

SARS-CoV-2 S Protein RBD-SD1 (Mammalian, C-6His

DRA68

SARS-CoV-2 S Protein RBD (Mammalian, C-mFc) V2

DRA37

SARS-CoV-2 S1 Protein (Mammalian, C-Fc)

DRA30

SARS-CoV-2 S1 ProteinMammalian, C-mFc)

DRA35

SARS-CoV-2 S1 Protein (Mammalian, non-tag)

DRA47

SARS-CoV-2 S1 ProteinMammalian, C-mFc)

DRA49

SARS-CoV-2 S-trimer Protein (Mammalian, C-6His)

 

新冠中和抗体检测推荐产品:

Cat.No.

Product Name

XCV01

SARS-CoV-2 (D614G)-Luciferase 假病毒

XCV02

SARS-CoV-2 (D614G)-GFP 假病毒

XCV03

SARS-CoV-2 (D614G)-GFP-Luc 假病毒

XCV04

SARS-CoV-2 Alpha (B.1.1.7, D614G)-GFP-Luc 假病毒

XCV05

SARS-CoV-2 Beta (501Y.V2)-GFP-Luc 假病毒

XCV06

SARS-CoV-2 Gamma (P.1)-Luc 假病毒

XCV08

SARS-CoV-2 Delta (B.1.617.2)-Luc 假病毒

XCV07

SARS-CoV-2 Epsilon (B.1.429)-Luc 假病毒

XCV09

SARS-CoV-2 Lambda (C.37)-Luc 假病毒

XCV10

SARS-CoV-2 B.1.620-Luc 假病毒

XCV11

SARS-CoV-2 B.1.617-Luc 假病毒

XCV13

SARS-CoV-2 Omicron (B.1.1.529)-Luc 假病毒

XCC14

293-ACE2 Overexpressed Cells

DA034

Anti-SARS-CoV-2 S-hIgG1 Neutralizing Antibody (Human IgG1,8A5)

DA035

Anti-SARS-CoV-2 S-mIgG1 Neutralizing Antibody (Mouse IgG1,8A5)

DA036

Anti-SARS-CoV-2 S-cIgG1 Neutralizing Antibody (Cynomolgus IgG1,8A5)

DA039

Anti-SARS-CoV-2 S-IgM Neutralizing Antibody (Human IgM,8A5)

DA040

Anti-SARS-CoV-2 S-IgA Neutralizing Antibody (Human IgA,8A5)

NIM-RM5220

Neutralizing Antibody Solution Reference Material against receptor binding domain (RBD) of SARS-CoV-2

 

现安邦生物作为近岸蛋白的一级代理商,我们将会持续助力科研,提供大量现货。如您有任何需求,可第一时间致电020-37651689垂询,我们将会为您解答有关于产品的任何疑惑,并为您提供最佳的解决方案。


文章来源:近岸蛋白质

免责声明:细胞之邦微信平台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咨询,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,请跟我们联系删除!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,并不代表本公众号细胞之邦赞同或支持其观点。细胞之邦公众号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。

在线客服